回族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
發表時間:2025-10-25回族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。
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祭祀節日,通常被稱為掃墓,意在祭奠逝去的親人。這一天人們會到墓地上獻花、掃墓,表達對故人的思念與敬意。下面是清明節手抄報的內容整理,歡迎閱讀!
? 回族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
1、青團子
清明時節,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。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“漿麥草”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,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,然后開始制作團子。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,在包餡時,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。團坯制好后,將它們入籠蒸熟,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,這便大功告成了。
青團子油綠如玉,糯韌綿軟,清香撲鼻,吃起來甜而不膩,肥而不腴。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,正因為如此,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。
2、馓子
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?!扳套印睘橐挥驼ㄊ称罚愦嗑?,古時叫“寒具”。現在流行于漢族地區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異:北方馓子大方灑脫,以麥面為主料;南方馓子精巧細致,多以米面為主料。在少數民族地區,馓子的品種繁多,風味各異,尤以維吾爾族、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馓子最為有名。
3、歡喜團
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,用線穿之,或大或小,各色點染,名曰“歡喜團”。舊時,在成都北門外至“歡喜庵”一路擺賣。
4、清明果
每到清明,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,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。
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,但味卻截然不同。每年清明前,女人們手提竹藍,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葉,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里,煞是好看誘人。艾葉采回家后,便開始了繁雜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,女人們又像摩術師,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。她們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一起,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頓時變成碧綠色的粉團,鮮嫩欲滴。準備好了清明果的皮子,餡也是很講究的,條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樣繁多,制作精細。
5、棗糕
棗糕又叫“子推餅”,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,夾棗蒸食。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,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,可以冷食,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。
6、畫卵
在一些地方,于清明頭一夜,把雞鴨卵煎熟,染成藍黃雜色,在卵殼上加以雕鏤成畫,作為冷食禮品贈送。據說吃畫卵,在隋唐時盛行全國。
7、清明螺
清明時節,正是采食螺螄的時令,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,最為豐滿、肥美,故有“清明螺,抵只鵝”之說。螺螄食法頗多,可與蔥、姜、醬油、料酒、白糖同炒;也可煮熟挑出螺肉,可拌、可醉、可糟、可熗,無不適宜。若食法得當,真可稱得上“一味螺螄千般趣,美味佳釀均不及”了。
8、食薄餅
潮汕人過清明節,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。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,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。薄餅分皮。餡兩部份,皮是用面粉拌水攪成粘糊狀,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面皮,其薄如紙。餡分咸、甜兩種,由蛋、肉、肝類、臘味。香菇以及豆芽、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咸餡;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“糖蔥”的為甜餡。食時用薄餅皮卷成圓筒狀就食。
9、蒸樸籽
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,葉橢圓形,果實大如綠豆,味甘甜。傳說先人在饑荒年,采此樹葉充饑度荒。清明時節,氣候轉暖,草木蔭茂,樸籽樹葉滿叢嫩綠。后人為不忘過去,便在清明節采此樹葉,和米舂搗成粉,發酵配糖,用陶模蒸制成樸籽,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,也有叫碗酵桃的。品呈淺綠色,味甚甘甜,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,除疾病。
10、潤餅菜
每到清明時節,泉州人有吃“潤餅菜”的食俗。“潤餅菜”的正名應該是春餅。清明吃潤餅,不僅是泉州獨有的,廈門人也喜好之。泉州的“潤餅菜”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,俗稱“潤餅”或“擦餅”,食時鋪開餅皮,再卷胡蘿卜絲、肉絲、蚵煎、蕪荽等混鍋菜肴,制食皆簡單,吃起來甜潤可口。晉江的“潤餅菜”卻復雜許多,那包“潤餅菜”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,擺了滿滿一桌的。有這么一些主料菜肴:豌豆、豆芽、豆干、魚丸片、蝦仁、肉丁、海蠣煎、蘿卜菜。還有一些配料:油酥海苔、油煎蛋絲、花生敷、蕪荽、蒜絲。吃的時候必須兩張“潤餅皮”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。
11、烏稔飯
關于清明食俗,不能不提到畬家的“烏稔飯”,每年三月初三,畬族人家家戶戶煮“烏稔飯”,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,久而久之,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“烏稔飯”的習俗。特別是枯榮縣民間,每年都須用“烏稔飯”祭祀。
這“烏稔飯”的制作方法并不繁雜,將采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凈,放入清水中煮沸,撈掉樹葉,然后,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,浸泡9小時后撈出,放在蒸煮籠里蒸煮,熟時即可食用。制好的“烏稔飯”,單從外表來看,不甚美觀,顏色烏黑,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,別有一番風味。
12、菠菠
清明,是福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。每年春分過后15天,便是清明節。清明節日或前后,家家戶戶去郊外踏青,上山祭祖掃墓。掃墓的供品并不復雜,只有光餅、豆腐和面點等,但有一主味是絕對少不了的,即福州特制的“菠菠”,也叫“清明”。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,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,滲入米漿內揉成皮,以棗泥、豆沙、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。造型比較簡單,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以春天的綠意。清明節前后,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,如今,街上“米時”店也大量出售菠菠。
? 回族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
1、清明掃墓越早越好嗎?
其一,是清明節當日掃墓還是前后時間均可?越早越好嗎?認為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,看自己方便。當然,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,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。還有,對于某些習俗來說,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,時間上也有些差異。提醒朋友們要遵守當地的相關習俗去做。
其二,掃墓當日出發的具體時間越早越好嗎?
需要根據自己情況。古代是在5-7點,即卯時,也即古代歷法中,為一。當然,現在通常不會那么早,但是,提醒朋友們,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,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,陰氣逐漸增長,若是時運低的人,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。
2、清明節祭掃的具體日期如何確定?
祭掃的日期,各地風俗不同,有的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后十天。有的稱"前三后三"。有的在清明前后逢“單”日舉行。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。
3、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么花合適?
通常是菊花,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托之花,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。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,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,如百合,綠葉,康乃馨等,會更漂亮。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,比較適合看望病人。
4、清明節早上為何要看看自己的額頭?
掃墓的當日早上,洗漱之前,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,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,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,盡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。若一定要去,可隨身佩戴玉器、桃木等,以作化解。
5、掃墓之前需禁食嗎?
掃墓之前禁食:當你動身開始掃墓,就不吃食物或食素了,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。這一條,認為很重要,但是對一些朋友來說可能需要委屈自己一下了。
6、掃墓時能隨意著裝嗎?
不可以。為尊重亡者,掃墓應莊重著裝、念頭和言行。通常來說掃墓時要著深色衣服,并衣著整齊,神情莊嚴肅穆為妥。
? 回族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
正月十五是傳統的元宵節。兩千多年來的元宵節是人們春節后形成的.一次狂歡,是“鬧”元宵,人們賞月觀燈、競猜燈謎、大耍百戲、同賀團圓。正月十五是古人稱的:“上元節”。在佛教又是師傅們觀佛舍利、點燈敬佛。所以這三個活動疊加,老百姓就更加熱鬧,規模是越辦越大,越過越長。一開始是三天,越往現在時間越長上燈到落燈要整整狂歡十天,所以人們叫“鬧”元宵。在中國所有傳統民俗節日中,以“鬧”(歡樂熱鬧)為主的,就是元宵節?,F在講究的是:走出家門普天同樂。
有一首詩:千門開鎖萬燈明,正月中旬動地京來形容元宵節的的。在我們南京夫子廟,每年一到上燈的時候,夜幕一降臨,花市的燈就如同白晝一樣,到處是人山人海,一片國泰民安的景象。
? 回族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
正月十五在中國被稱為元宵節。
今天晚上我去豫園看元宵節了。在此之前,我和爸爸媽媽做了一系列的準備:吃完飯,我們休息了一會兒,然后我們買了一個漂亮的燈籠。
我拿著燈,跟著父母進了豫園。剛踏進大門,我就看到許多五顏六色、獨具特色的燈籠展示在我們眼前。徐賢、白娘子、小青、法海,還有福祿壽三星,都是第一個迎接我們的。我們繼續朝箭頭方向走,抬頭看到一排宮燈,上面寫著許多謎語。每盞燈有四個面,每個面都有一個謎題。我猜了很多謎語。再往里走,有幾個大型景觀燈,如一帆風順、蛇騎龍、三星報喜等。讓我眼花繚亂。
然后,我們來到了豫園的九曲橋。聽說九曲橋有十八彎,沒見過。今天,我們要好好賞心悅目。好奇心拖著我,我就拖著父母上來了。我在橋下的水池里看到一群群的景觀燈,其實是在描述白娘子的故事:第一個是西湖相會,其次是端午節驚魂,偷仙草,金山泛濫,文人救母,斷橋相會。人和風景都做得很完美,整個天空像白天一樣閃亮,讓我流連忘返。
今天,我真的很開心,因為我第一次看了這么精彩的元宵節!
? 回族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
今天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佳節——元宵節。
晚上放學回家,一進門,我使勁用鼻子嗅了嗅,好香的味道?。∥覜_進廚房,原來那香香的味道,就是廚房里的那一大鍋小湯圓飄出來的香味。我們家的湯圓是多種多樣的,咸也有甜,特別好吃。咸湯是沒有餡的,它是用香菜、芝士丸、娃娃菜、冬菇、臘腸、蝦干等一起煮的;甜的又有芝麻味和流沙味。其中我最愛的就是流沙湯圓了,流沙湯圓的皮是用糯米做的,口感特別好,一咬下去里面的流沙就都一窩蜂地涌出來,好像要去做什么重要的事情一樣。
除了吃湯圓,怎么可以缺少元宵節最經典的.活動猜燈謎呢!我們有一副燈謎x克牌,爸爸負責出題,我、媽媽、外婆猜謎,很多連媽媽和外婆都猜不出來的謎題,我都答對了,比如:鄉間小路落滿花(打一禮貌用語),我就能迅速地猜出來是“道謝”。因為小路也可以說是道,花兒落了,也可以說是花兒謝了,所以合起來謎底就是道謝;又比如:長江、黃河、珠江、淮河(打一中國省份名稱),因為這里有四條江河,江河也可以說成“川”,所以謎底是四川。我一共猜中了五個燈謎,連我自己都覺得我是一個小女超人。當然也有很多我不會的,只能聽媽媽和外婆來猜和解釋,學習他們的方法。我覺得猜謎特別有意思也特別有意義,讓我長了很多知識。我以后要多看書,多觀察,多積累,未能成為猜謎小能手。
- 需要更多的回族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網內容,請訪問至:回族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

